北京新华印刷历史馆 印艺珍品漫时空

26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历史馆的书刊墙,展示了新中国65年来书刊印刷工艺走过的足迹。

在注重技术传承的印刷企业,人们往往会看到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雕像。而在建厂65年的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你能看到的不止是毕昇雕像。12月24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华印刷)副总经理赵树文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新华印刷历史馆,这里的老物件、旧资料承载了几代北京新华印刷人的记忆。历史馆已经成为北京新华印刷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展示平台。

北京新华印刷的历史馆包括印刷历史陈列柜、新华印刷历史展厅、新华印刷精品展厅三部分,不仅展示了印刷业和北京新华印刷发展进程,也对建厂65年来印制的精品书刊及所获荣誉进行了展示。赵树文介绍说,新员工入职的第一节课是从参观历史馆开始的,在这里,新员工通过学习印刷历程、感受印刷文化,能切实了解北京新华印刷的厚重底蕴。

印刷历史陈列柜位于四楼大厅,从甲骨文、陶罐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样品展示让参观者直观了解我国印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跟随展品穿越“时光隧道”,记者看到一张彩色大幅女性照片,为什么会放这样一幅作品呢?赵树文介绍说,这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之父王选与北京新华印刷合作研发激光照排技术后印制的第一张作品,是我国印刷技术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珍贵资料在历史馆里还有很多。“在车公庄老厂时期,北京新华印刷并没有历史馆,珍贵资料都被保存在厂长办公室管理的库房里,保存相对比较完整。2008年建设新厂时,历史馆建设被提上日程,这些珍贵的资料在新厂建成后得以向公众展示。”赵树文说。

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由北京新华印刷厂、人民美术印刷厂等5家企业整合而成。在新华印刷历史展厅里,记者看到,展板对于5家企业的建设历程和技术优势都有详细介绍。原北京新华印刷厂修制车间设计制造的辅助设备也在这里陈列,当年的印刷人就是用这些看起来非常笨重的设备完成印刷工作的。

在新华印刷历史展厅里,最吸引人的是一面书刊墙。在这面墙上,从1949年到2010年,北京新华印刷每一年都有代表作品展示。从1949年印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1950年印制的《人民画报》第一期,到1981年印制的《中国银幕》、1982年印制的《中国出版年鉴》,再到2009年印制的《列宁专题文集》、2010年印制的《关于党的建设》……记者好像在其间看到了不同时代印刷人辛苦劳作的身影。尤其是在铅印时期,彩色印刷品需要多次套色才能完成,这更让人体会到老一辈印刷人技术的精湛。

历史馆的建设也给了退休员工“常回家看看”的好理由。“在去年的一次回厂参观中,几位曾在大字本车间工作过、已经80多岁的退休员工看到建设一新的历史馆非常激动。有的人颤颤巍巍地摘下眼镜哭了,还说‘没想到新华厂能走到这一步,新华印刷一定会越来越好’。”赵树文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感人场面。

在新华印刷精品展厅里,最值得一说的当属大字本线装书。上世纪70年代,为了方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阅读,原北京新华印刷厂设立大字本车间,特别印制一批大字号、每册50~60页的线装图书。记者在精品展厅看到了《鲁迅全集》《唐诗三百首》等大字本线装书。因为印量较少,这批线装书选料做工非常精细。记者拿出一本捧在手里,感到不仅翻阅起来非常轻便,而且打开后仍有淡淡的香味。赵树文告诉记者,就在今年12月14日,“毛泽东大字本”复制工程启动,这些非常有历史收藏价值的大字本线装书将被复制出版,仍由北京新华印刷印制。听到这样的消息,几位在豪华装订车间退休后被返聘的老员工热血沸腾,他们表示将带领新员工把复制书目做好。

“我们曾经渴望过什么,然后制作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我们就曾是什么样的个体,仔细辨识遗存之物的表征和本质,就能看到生命的诉求——追求新的生长点,这是永不终止的本能。”参观北京新华印刷历史馆,记者想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纸》一书中的这段话。

在历史馆,由前辈们完成的印刷品被珍藏在展柜里;在印刷车间,新一代员工正挥洒汗水烙印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