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帝国》在山西发布 阎崇年赞美晋山晋水

6日,阎崇年《森林帝国》新书发布会在山西省沁源县举行。这位因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朝十二帝而广为人知的历史学家,此次提出了森林文化的概念,首次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这部从起意到成书历经20年的著作,选择在沁源发布,是阎崇年与山西森林的一次“相约”。

首次提出森林文化

《森林帝国》是4月出的还带着墨香的新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首次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

探讨东北地区的历史,是《森林帝国》的一大特点。在《森林帝国》里,阎崇年首次提出东北地区的文化类型是森林文化。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农业区和牧区之间相互交融、相互矛盾的历史。阎崇年发现,东北大部分地区是森林,大兴安岭以东一直到山海关应被称为“森林文化”。中华民族有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和沿海的岛屿海洋文化,这五种文化组成了中华民族5000年经济文化类型。

接受采访时,阎崇年表示,学者的使命就是创新。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学者就得有这个使命,“传统文化的学问要继承。”

回答“赫图阿拉之问”

“我是研究明清这一段历史的,其史料穷毕生精力也看不完,但要把基本材料看了,才可以选择问题,解决问题。”森林文化就是阎崇年选中的问题。

赫图阿拉是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努尔哈赤当年以赫图阿拉为基地,统一女真各部,创建满文和八旗,奠定了清朝的基业。然而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民族,怎么会打败约有一亿人口、一百多万军队的明朝?且统治长达268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史学界称为“赫图阿拉之问”。20年前,阎崇年提出这个问题,看书的时候,他见到有关材料就摘录下来,累积不断产生思考,5年前开始动手写,又不断推翻,反反复复,停停写写,集中创作了一年多,终于成书。阎崇年对“赫图阿拉之问”有了自己的解答:从森林文化走出来的满洲统治集团,逐渐统合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使得各种文化类型既能合而不同、自身得到发展,又能够互通有无、促进多元文化共同发展,最终汇聚成为中华文明,各文化类型的族群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统。

阎崇年把中华文明的特点概括为:原生性,悠久性,连续性,多样性,统合性,国际性和日新性,“五种文化形态合而不同,中华文明不是停滞僵化的,而是每天都在发展进步。”

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文化五种形态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澄清两个认识误区:第一,认为中华文明帝国只有一种文化形态;第二,认为文化统合就是文化征服或文化同化。中华文明之博大,在于其文化多元;中华文明之绵延,在于其文化统合。

钟情于晋山晋水

阎崇年和山西有过几面之缘。此次,他把新书发布会放在沁源,缘于北京的一次相见。4月28日,沁源在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会,带着前一天刚刚拿到手的《森林帝国》样书的阎崇年在场。沁源方面一看,这本书的森林文化概念与沁源太契合了,沁源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113万亩,森林覆盖率56.7%,全省第一,其森林之文化与阎崇年《森林帝国》中论述的核心文化高度统一。

阎崇年说,出了几十本书,发布会在故宫、北京都举办过,在一个县里办还是第一次,“这里天好,蓝天白云;地好,原生态绿色无污染;山好水好,水绿山青;空气好,文物好。”

山西的好,阎崇年感触颇深。1981年,中国地方志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开,那是阎崇年第一次来山西,住在晋祠宾馆,“在晋祠看碑、看雕像,印象太好了。”第二次游山西,是随北京市文物局长,“沾了人家的光,看到了好多文物,山西地上文物全国第一,名不虚传。”去平顺的那次,阎崇年记忆深刻,“申纪兰陪着,去到了她的家。她至始至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不变,这种典型很难得,她身上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质让我念念不忘。”

今年84岁的阎崇年,是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阎崇年集》(25卷),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康熙帝大传》《古都北京》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阎崇年自选集》,在中央电视台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御窑千年》,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