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关注

国之重器 文化瑰宝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举行

14

中国辞书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出版物、拥有百年声誉的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辞书——《辞源》,在出版整整一百年之际,经过八年修订,推出了第三版。《辞源》第三版从字形、注音、辞目、释义、书证、系统沟通、插图、体例、档案九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辞源》第三版收单字14210个、复音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构成一副1200万字、4767页的文化巨制长卷。12月24日上午,“《辞源》出版百年暨《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与此同时,第三版纸电同步全球发售。

15

历时八年 九大修订

《辞源》是一部兼收古汉语普通语词和百科词语的大型综合性辞书,在内容、注释、体例、编排、检索等方面为中国现代辞书的编纂开创了科学范式,是20世纪初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产物,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里程碑式的文化作品。

第三版《辞源》的修订,正值中国社会进入文化大发展、重塑民族核心价值的新时期,《辞源》修订既恰逢其时又成为时代热切呼唤的文化急务。

2007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呼唤,成立了《辞源》修订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定了修订目标和实施步骤。但之后几年,由于修订规模巨大、学术要求精深,又事隔近30年未曾修订,工作进展缓慢。2009年,修订工作实现了计算机排版。同年商务印书馆制定了在2015年《辞源》出版百年之际,完成全部修订的奋斗目标。2010年,确定了何九盈、王宁、董琨三位主编,不久,形成了集合上百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的包括22位分主编,127位专家的庞大修订团队;馆内更是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老中青三代20余人的编辑和编辅团队。修订工作全面展开。

辞书修订,定位是导航、是方向。三位主编和商务印书馆很快确定了“正本清源”“加强百科”“有限修订”的原则定位,经过“准备阶段”“全面修订”“审定阶段”“编校出版”四个阶段,终于按期顺利地完成了《辞源》第三版修订工程。

商务印书馆原总编辑,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经说过:“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辞源》第二版主持人吴泽炎先生评价:《辞源》是“需要一辈人接着一辈人持续干下去的事业”。面对厚重的百年文化工程,参加《辞源》第三版修订工作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付出了惊人的艰辛。而商务印书馆更是运筹帷幄,倾力打造,全面服务。修订期间,先后召开主编会、分主编会61次;从26亿字之古籍语料库中提取辞目、书证语料30余万条;作者撰写原稿14万张、出校样1.5万张;作者、分主编、主编和编辑部审读原稿6遍,审读校样6遍;50位专业人员完成了8个校次,超过1亿字的校对。正式出版前,还广泛征求学界意见,延请了108位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最后额外的审读把关。

第三版修订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整理字形。对《辞源》的字头、行文、书证的用字,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确定了字的主形和标准的字样,去除了冗余的异写字形,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古籍印刷通用字系统。《辞源》用字成为“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规范”的基础。

二、考订注音。采用公认的音韵系统,逐一清理了《辞源》字头的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的标注,使《辞源》注音基本达到音义契合,古今贯通。

三、增补辞目。本着避免芜杂、求准求精的原则,对字头、词语做了必要的增补。这次修订增补了1302个字头,增补了复词语8512个,其中新增百科词语6500个。

四、改进释义。认真考察了书证与释义的互相切合关系,进一步体现了书证对释义的加深和补足作用。对具有汉语特点的典故词,进行了典源、典义、典面的历史梳理。

五、优化书证。对照可靠的文献版本,复查了书证的原文和出处,纠正了书证的讹误和不确切之处,更换补充了对梳理源流有用的书证。书证和释义的改动量达40000条,改动率达40%。

六、沟通系统。细化了字、词、音、义、文、事互见的体例,将《辞源》中的相关条目尽量勾连,克服了辞书信息碎片化的局限,便于读者取得更为全面详尽的信息。

七、增补插图。补充了与文化名物词相应的插图618幅,对释义做了直观的补充。

八、完善体例。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辞源》编纂体例,使此次修订更加科学。

九、科学建档。采用现代化手段,有效地建设了第三版修订的档案,为今后的进一步修订作了必要的准备

最老辞书 最新科技

《辞源》第三版,在按期完成纸质版修订、编校、出版工作的同时,还主动顺应信息时代数字阅读的需要,一边修订,一边启动数字出版。纸本问世的同时,同步实现网络版、优盘版的全球发售。

网络版和优盘版内容与纸质版完全一致,但提供了字符检索、词条检索、书证检索等强大检索功能。除了基础的字词输入框检索,还为字头检索提供了汉语拼音、四角号码、笔画数、部首、反切等多维检索方式;为词条检索配备了模糊查询;增添书证检索;提供笔记、引文纸书对照、打印、繁简体菜单切换等功能。《辞源》第三版,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国之重器 文化瑰宝

《辞源》自1915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对于传续中华文化血脉,传承民族文化香火,贡献卓著。

《辞源》诞生之际,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强国保种的最危难时刻,传统文化面临存亡续绝、何去何从的困境,面临巨大的价值危机与传承风险。而强敌入侵、西学东渐,则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与科学文化知识,培育本土的现代新文明。1908年,陆尔奎发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之呐喊,于荆棘满途、无路之路中,启动了《辞源》编纂,致力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之间搭起桥梁。《辞源》的出版,标志着第一部融新知旧学于一炉的新式辞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现代语文辞书出版事业的发端;标志着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不再受文化传承与文化普及之困,进入了“开学问进步之新纪元”。

一百年后,在中国国力持续上升、传统文化日渐弘扬的今天,《辞源》修订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大型文化工程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辞源》第三版可谓应运而生。它吸收了语言学、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它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内涵的揭示与讲解,在“语词与百科并重”的修订方针下,完成了从古汉语辞书向兼收古代语词百科的大型综合性词典的转型与回归。第三版提升了《辞源》中华传统文化贮存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和知识库,它在现代生活中,为人们架起了一座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在保持我国文化软实力、保障本民族在世界文化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独特话语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版的发行,不仅在港澳台等传统华人地区,而且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老挝等国实现全球同步发售。《辞源》第三版,将为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便利,为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辞源精神 传根续脉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在座谈会致辞中高度评价了《辞源》的百年出版工作,认为座谈会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一次关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再讨论、再认识;其二,是一次向文化先贤的致敬;其三,也是一次对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发展史的回顾总结,更是一次学习“辞源精神”的精神洗礼。

一百多年以来,以《辞源》编纂者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如张元济、陆尔奎、傅运森、高梦旦、杜亚泉、庄俞、陈翰伯、吴泽炎……等,胼手胝足、前仆后继,于艰苦卓绝之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整理中华固有文化,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学术创新与文化复兴之路。正是一代又一代文化先贤与时代先驱的不懈努力和勇于担当,中国传统文化在激烈的文化碰撞、复杂的制度变革和彻底的社会转型中,才得以传承、复兴和发扬光大。一百年的《辞源》修订史,是一部浓缩了的近现代文化发展史,展现出“胸怀家园、传续文化”“文化为本、守正开拓”“俯首为牛、宁静致远”的高贵的“辞源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辞源精神”,正是这种优秀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的代表;《辞源》的编纂修订,正是“结合了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座谈会中,大家感到,这样的精神和事业,将会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扬光大。

来自全国人大、教育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科院、商务印书馆,以及参与《辞源》编纂工作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5,All Rights Reserved